北京六环外计划将出现约2千平方公里新区

2014年01月21日18:17  财经国家周刊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魏洪磊

  按照构想,在北京六环之外,将出现一个2000平方公里左右的新区,其范围涵盖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固安等,可容纳超过500万人口

  2013年12月30日,17时30分,北京东三环外的大望路已是灯火辉煌。

  比冬夜更长的是人流车流。从国贸桥向东到大望桥,1.3公里,处处是候车长龙。公交车上,很多躯体被挤得变形。

  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不堪,这是重压之下的北京,它如一辆超载的车辆蹒跚向前。人口和交通压力之外,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房价畸高等,都成为首都生活的狙击手。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说,目前北京的“大城市病”,要靠北京、天津、河北一同协作,才能解决。

  “畿辅新区”这一构想由此而生。按照构想,在北京六环之外,将出现一个2000平方公里左右的新区,其范围涵盖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固安等,可容纳超过500万人口。

  2014年,北京新机场将开工建设,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北京市重修规划和京津冀一体化的一个新契机。

  新机场选址北京城南大兴区,与河北廊坊交界。规划年客流量1.3亿人次以上,年货运320万吨以上,年起降100万架次。如果全按规划完成,将是世界最大的机场。

  吴良镛在其领衔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以下简称“三期报告”)中建议,选择新机场周边部分地区,京津冀共建跨界的“畿辅新区”,用以疏解北京主城区功能,将部分国家行政职能、企业总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驻京机构等搬迁至此。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武君建议给新机场以自由贸易区的定位,使其成为京津冀新的增长区。

  刘曾经在2012年撰文提到过“畿辅新区”的设想,将其分为机场组团、大兴组团、廊坊组团、固安永清组团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也认为,可以考虑将新机场片区设为“大北京特区”,或者叫“首都特区”,以“特区”的方式为北京解困,并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

  提法不同,但各方的思路却很一致:北京规划要重修,大北京规划才是出路。

  对于“畿辅新区”,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认为“是很好的概念”,但其功能、规模要研究。他担心“很多规划非常理想的新城,如果不符合市场规律和城镇化规律,就变成了大家说的鬼城”。

  陈刚的担忧,来自北京新城规划的经验。

  过去,北京的新城规划难言理想,无论通州还是亦庄,都未达到缓解中心城区压力的初衷。“比方说通州,当时希望它能带动燕郊、三河,而不是说成为跳板,通过它跑到北京来。”清华大学教授吴唯佳说。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新机场建设给三地都带来了机会。“北京很多产业需要外迁,原来都不愿去河北。但如果畿辅新区建立,管理机制、税收分配都可以协商解决,政策与交通跟上,那就不一样。”

  在连看来,新机场有功能、有空间,所以会有产业和人口。新区也不只有航空,还可以有铁路、航运,“高铁可以辐射到保定、石家庄和天津,而唐山、曹妃甸是天然良港”。

  河北省住建厅厅长朱正举也赞同把北京新机场跑道作为环首都地区新的增长点进行培育,加上曹妃甸新城、黄骅新城等,围绕北京建立若干个河北中等城市。

  朱特别提及河北的土地优势。“环首都的14县(市)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邻近北京的区位优势明显,能够承担首都职能疏解的发展空间和基础条件,建议将其纳入拓展区。”

  刘武君认为,畿辅新区不仅会成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枢纽城区,还会促进区域联合开发体制的产生,促成一个新的区域发展时代的到来。

  相形之下,北京市官方人士的看法比较低调,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表示,各方不要对新机场期待过高,顺义的首都机场目前有超过8000万人次的流量,“都30年了,顺义也没有太起来,这是一个特别长远的事。(新机场)这个区域,其实能干的可能就是一点:交通走廊。”

  多中心发展需加速

  文/李国平

  北京还应该做好到2030年承载3000万左右人口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全力打造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已是势所必然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和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今天的北京面临诸多“大城市病”,承受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挑战。

  北京的“大城市病”,一方面来自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水、土地、环境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产物。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密度超过了23000人/平方公里,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密度相差百倍。

  优化城市职能,促进转型升级与高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均在前列的特大城市,但和发达国家同类特大城市相比,其低端服务业还占很大比重,服务业的高端化将是北京市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

  优化城市功能必须协调好中心城区与市域的关系。中心城区需要严格控制新增人口和经济活动,并渐次将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向中心城区之外的周边地区转移。城市经济功能从中心城区向外转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由于各类服务业所能够支付的级差地租大小不同,一些占地多、附加值低的传统服务业将丧失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竞争力。因此,有序促进中心城区这些传统服务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过密,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利用价值和综合效益。

  北京市郊区将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协调中心城区与市域的关系,要根据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区县的要素禀赋,构建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中心城区主要承载政治、科教文化、国际交往以及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功能,而一般经济服务职能和城市公共服务职能需要促进在城市郊区的集聚发展。

  优化北京城市功能,还必须以京津冀晋蒙为基本的空间载体,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来统筹考量。随着北京城市职能的不断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能扩散和转移,北京的周边地区已经不同程度上承接了部分城市功能,如河北燕郊的居住功能。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而建设世界城市离不开京津冀晋蒙地区的发展支撑。北京新一轮的城市功能优化,需要在京津冀晋蒙地区寻求合理的功能布局,促进和带动京津冀晋蒙地区的整体发展和结构升级。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空间扩张和向郊区蔓延,一方面人口分布呈现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的趋势,人口郊区化现象从城市的近边缘地区向远边缘地区延伸;另一方面,经济活动仍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职住不平衡现象严重,从而加剧了上下班高峰期间的交通拥堵问题。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必须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同步转移,就中心城区而言需要转移部分批发、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到城市郊区或周边省区。传统服务业的转移也要分轻重缓急渐次推进。

  尽管北京市面临巨大的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但未来一段时期内北京的人口还将持续增加,北京还是应该做好到2030年承载3000万左右人口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全力打造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已是势所必然。

  理想的结果,就是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两大部分。中心城区作为政治、科教文化等首都职能和高端服务功能集中的地区,应严格控制人口和经济活动规模,重在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和综合能力。郊区新城为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城市功能、聚集新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将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地区。

  为避免郊区新城成为城市蔓延和“摊大饼”的载体,大规模郊区新城应尽可能和中心城区保持一定距离,并且需有永久性绿化隔离带等分开,近期应该考虑在北京市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建设形成两个大规模郊区新城(人口规模不低于200万),以应对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增加。(作者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

上一页123下一页

(编辑:SN086)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纽约警察逮捕乱穿马路华裔老人致其重伤
  • 体育澳网-李娜5年内4进4强 NBA火箭灭开拓者
  • 娱乐春晚第二场联排 苏菲玛索刘欢替身走台
  • 财经28省份GDP总量据估算已超全国两万亿
  • 科技4G资费香港比内地便宜一半
  • 博客对话成都的哥:开车20小时只为活着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初二男生用学费送女生5000元手机惹议